(相關資料圖)
南都記者注意到,5月5日,深圳醫學科學院(籌)創始院長、深圳灣實驗室主任顏寧,發文談現階段科研是否受影響時表示,雖然時間被擠壓得很厲害,但能支持更多人的感覺很棒。
顏寧。
5月5日,顏寧在微博中談到,最近一些朋友問起現階段科研受影響有多嚴重時,她認為時間被擠壓得很厲害,但正因如此,才能把精力留給最值得研究的問題?!霸谂c更多領域同事的交流中,更是深受啟發,新主意層出不窮,雖然并不一定都是自己的實驗室去做,但能支持更多人的感覺很棒!過去半年,愉快并且滿意?!?/p>
顏寧還特別轉發了一條發布于2022年3月的微博,當中提到她對導師、西湖大學校長施一公職業選擇的心境變化。2022年11月,南都推出的《科學家、院長、博主顏寧的自在人生:研究中的不確定讓人上癮》報道中也提及,從科研工作者轉型為醫學科學院院長,顏寧的人生軌跡和施一公有著相似之處。去年11月,顏寧宣布已向普林斯頓大學遞交了辭職申請,將全職回國,協助創建深圳醫學科學院。而施一公早年則是放棄普林斯頓大學終身教職回國,并從清華大學辭職后全力創辦西湖大學——新中國歷史上第一所社會力量舉辦、國家重點支持的新型研究型大學,與同道者一起通過創新實踐與探索為國家人才做增量。
起初,顏寧并不太理解導師的選擇。她認為,一位頂尖科學家的時間不該浪費在從無到有辦大學要面臨的無數瑣事上面,或許應該在六七十歲過了科研的鼎盛期再去行動。但是事實證明,被同行公認的施一公迄今最有分量的科研成果,也是結構生物學的經典之一——剪接體的結構與機理——幾乎是與西湖大學同步發展的。
近幾年,她才理解了當初導師的選擇:“任何個體的科研高度終歸是有限的,而打造良好的平臺,支持一代又一代的年輕人在良好的環境里自由探索未知之境,長江前后浪滾滾奔涌,那才能創造無限的可能?!?/p>
采寫:南都記者 韋娟明